【盧斯達:馬英九對「大陸現狀」下的儒家復興相當天真 -- 上報 / 評論】
中國重視儒學是改邪歸正,還是邪上加邪?
中華民國前總統馬英九在孔子誕辰發文,批評蔡政府年年缺席祭孔、教育搞去中國化,又說中國近30年「改邪歸正」,重視儒學。在這個語境下,究竟是儒教還是儒學,有非常不一樣的意義。如果是「儒教」,根據「政教分離」原則,政府是維護宗教自由的制度,而不應該是宗教的參加者。
當然這只是一個理想,在現實政治中往往並不是非黑即白。例如有大量基督徒人口的美國,基督教經常獲得獨厚。例如美國國會協助舉辦的「早餐祈禱會」,戰後每一個總統包括現在的川普都會出席,「上帝」也經常在國家儀軌中出現。不過說到底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還是明文規定:「國會不得制定關於設立國教或禁止宗教自由之法律」。儒教作為一種宗教信仰,理應獲得保護,不過作為制度的政權不參與(但也不否定),理應視作進步。
民間還是可以有儒學、有儒者,但儒教不應獲得政權優待和加持。政府不去加持儒教,不等於批儒反儒,只是做回中立者的角色。今時今日還存在孔子後代世襲的奉祀官,本來就已經是優容;至於如果不是儒教,而是儒學,那也是一種研究和學問而已,更不應違背現代的政治原則。
對現代性的抵抗
當然,這個問題的內層,是政治和文化上的「反祖張力」,即「對現代性的抵抗」。從政者通過「政府應否奉孔」的問題,討論的其實是「誰能代表中國」的問題,這個題旨其實是「誰能代表人民」的反題。中共在毛澤東時期認為孔子是「封建落後」的代表,只是一個草人,事實上儒學的流行,並不在封建 (周) 時期,在封建時期最流行的學問是墨家和講求個性解放的楊朱學說。《孟子·滕文公篇》說:「楊朱、墨翟之言盈天下,天下之言,不歸楊,即歸墨。」這是孔門弟子都承認的。
儒學被訂為「國教」,與政權結合,成為儒教,是在漢武帝時期,那是一個中原政權由相對鬆散的封建形態 (存在中央、郡國和侯王國),轉變為中央集權的階段。對外 (例如匈奴、韓半島)也是一個帝國主義和托殖階段。漢武帝的儒教,和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學,又是不一樣的東西。前者其實是對帝國制度的合法性論述,也就是說為甚麼帝國為甚麼有權力擴張?包括攻打其他民族,以及內部加強中央和皇帝的權力?董仲舒的那一套注解,是「為君父及帝國辯護」,包括「天子受命於天,天下受命於天子」這類君權神授的思想、將君權父權王權共冶一爐的「君為臣綱,父為子綱,夫為妻綱」,也是在這個時期提出,並獲得政權推廣。也就是說,天下是一個的,而天將統治權授予天子,只有天能過問,實際上就是暗示皇帝的權力不受任何節制,那個授權過程是神秘的。
余英時說那是「制度性的儒家」,但我們不妨脫離「甚麼才是真正的儒家」,好去探究「實存的儒教」。這套關於帝國擴張和存在合法性的護教學,其實才是儒教綱常的核心。因為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婦和朋友,最終是一個一層一層往上臣服的金字塔,而金字塔的頂點必然是集「君、父」於一身的皇帝。而現代不是這樣講的,現代不是講神權,也不是講王權,而是講民權。政府的權力是否合法,在於被統治者是否同意。
「民國」已不承認儒教核心的政治護教學
彌爾 (J.S.Mill) 認為「政府的問題該由被統治者決定」,洛克 (Locke) 說政府和人民之間存在無形的契約,並沒有天經地義的統治關係。但儒教是說誰代表那個沉默的天,以及誰獲得之前那個代理人的權力(道統)。可以判定中國傳統在人類政治哲學的系譜中,並未進入現代,因為中國傳統認為,不管是憑事功 (戰爭) 還是德性 (個人品德或者行仁政),政權合法性 (道統) 的構成,主要都不是看人民,神秘的天和道統還是更重要。
人民是被想像成物,是被動接受統治的。「外聖內王」的觀念,是希望在不用建立實際組織力、社會肌理甚至民眾同意的情況下,以道德自律性建立一個超大而勉強團結的帝國。而位於帝國頂點的皇帝,也同樣是依靠道德自律,因而無法可治。民國的建國先賢要發起革命,建立「民國」,已經是不承認兩千年來儒教核心的政治護教學。
在關於中國道統的問題上,由國際關係緊張的北宋開始,就有了理論化的討論。例如《春秋》講「君子位居正,王者大一統」,在歐陽修開始被視為兩個系統,也就是說一個王朝是否「合法」,可以看「正」 (得位是否正,治理是否得當) 和「統」 (疆域是否夠大) 兩點。而孰輕孰重,儒生是現實主義的,他們多數認為,如果沒有正,那有統也是好的;但如果沒有「統」,有「正」也沒用。
所以一般儒生愛罵的秦,宋代學者多數是承認的,因為它滿足了宋人希望「吞併天下」、「天下太平」的心理需要;有時一些暴政,也認為是有合法性的,因為「雖不得其正,卒能合天下於一」,但說來說去,這都只是國土和極少數人(統治者)的道德修養問題,人民在帝國的宇宙中始終沒有位置。帝國和共和國的分別在於這裡。
馬英九對「大陸現狀」相當天真
而在當代競爭儒教大祭司地位的行為,自然是在爭奪這個不涉及人民意願的道統宇宙觀。我 (黨) 為甚麼有權統治?因為我是繼承了前代。那比起人民的支持來得重要。這是不是共和國的心態呢?當然就像以前的清帝國中也可以有共和主義者一樣,共和國之中也可以有帝國主義者。誰能代表中國,誰就有統治權,即使是暴政也可。
然後第二個問題是,馬英九提到中國最近「重視儒家」,那個究竟是甚麼儒家呢?他們流行的儒學,是「政治儒學」,來自中國學者蔣慶在1999年的一個學界宣言,後來成為《政治儒學——當代儒學的轉向、特質與發展》 。他將儒學分為心性儒學和政治儒學,前者只能解決個人問題,後者卻是用來建構社會關係,他一邊捧打港台那種試圖附合西方現代性的「心性儒學」,一邊提出中國要建立「具中國文化特色」的社會體制,並主張「中國人」應該揚棄對西方政治模式的追逐,「回到王道」。不知道馬英九贊揚的「中國重新重視儒家」,是否包括這種對現代性民主政治的揚棄?
更有趣的是,在政治儒學「天地人」兼「大一統」的視野中,並不會有民主的中華民國的位置,因為當代政治儒教的辯護對象,必然是中共擁有的中國,一個積極改變現狀的復興中的帝國。這恰恰是儒教要在中共中國在「新帝國主義年代」參上一腳的「政治指導轉向」,孔子學院用來做情報中心那些,膚淺地將儒教稀釋為「和諧,尊君」的那類,就更不用說了。將中國充滿政治圖謀的「儒家復興」說成改邪歸正,只能說馬前總統對儒教和「大陸現狀」相當天真?
「孟子 奉祀官」的推薦目錄:
- 關於孟子 奉祀官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
- 關於孟子 奉祀官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
- 關於孟子 奉祀官 在 馬英九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
- 關於孟子 奉祀官 在 [轉載] 祭孔後孟、曾子後代換裝趕上班- 看板gallantry 的評價
- 關於孟子 奉祀官 在 襲封三十二代衍聖公,第一代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 - Facebook 的評價
- 關於孟子 奉祀官 在 大家認為奉祀官制度合理嗎? - Mobile01 的評價
- 關於孟子 奉祀官 在 Fw: [新聞] 曾子74代孫唯一有給薪奉祀官 - PTT 的評價
- 關於孟子 奉祀官 在 Historical Photos - Peizhi Yan 的評價
- 關於孟子 奉祀官 在 [轉載] 祭孔後孟、曾子後代換裝趕上班 的評價
- 關於孟子 奉祀官 在 [問卦] 有沒有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的八卦? - 看板Gossiping 的評價
- 關於孟子 奉祀官 在 孔子後代2023-在Facebook/IG/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... 的評價
- 關於孟子 奉祀官 在 孔子後代2023-在Facebook/IG/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... 的評價
孟子 奉祀官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
【盧斯達:馬英九對「大陸現狀」下的儒家復興相當天真 -- 上報 / 評論】
中國重視儒學是改邪歸正,還是邪上加邪?
中華民國前總統馬英九在孔子誕辰發文,批評蔡政府年年缺席祭孔、教育搞去中國化,又說中國近30年「改邪歸正」,重視儒學。在這個語境下,究竟是儒教還是儒學,有非常不一樣的意義。如果是「儒教」,根據「政教分離」原則,政府是維護宗教自由的制度,而不應該是宗教的參加者。
當然這只是一個理想,在現實政治中往往並不是非黑即白。例如有大量基督徒人口的美國,基督教經常獲得獨厚。例如美國國會協助舉辦的「早餐祈禱會」,戰後每一個總統包括現在的川普都會出席,「上帝」也經常在國家儀軌中出現。不過說到底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還是明文規定:「國會不得制定關於設立國教或禁止宗教自由之法律」。儒教作為一種宗教信仰,理應獲得保護,不過作為制度的政權不參與(但也不否定),理應視作進步。
民間還是可以有儒學、有儒者,但儒教不應獲得政權優待和加持。政府不去加持儒教,不等於批儒反儒,只是做回中立者的角色。今時今日還存在孔子後代世襲的奉祀官,本來就已經是優容;至於如果不是儒教,而是儒學,那也是一種研究和學問而已,更不應違背現代的政治原則。
對現代性的抵抗
當然,這個問題的內層,是政治和文化上的「反祖張力」,即「對現代性的抵抗」。從政者通過「政府應否奉孔」的問題,討論的其實是「誰能代表中國」的問題,這個題旨其實是「誰能代表人民」的反題。中共在毛澤東時期認為孔子是「封建落後」的代表,只是一個草人,事實上儒學的流行,並不在封建 (周) 時期,在封建時期最流行的學問是墨家和講求個性解放的楊朱學說。《孟子·滕文公篇》說:「楊朱、墨翟之言盈天下,天下之言,不歸楊,即歸墨。」這是孔門弟子都承認的。
儒學被訂為「國教」,與政權結合,成為儒教,是在漢武帝時期,那是一個中原政權由相對鬆散的封建形態 (存在中央、郡國和侯王國),轉變為中央集權的階段。對外 (例如匈奴、韓半島)也是一個帝國主義和托殖階段。漢武帝的儒教,和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學,又是不一樣的東西。前者其實是對帝國制度的合法性論述,也就是說為甚麼帝國為甚麼有權力擴張?包括攻打其他民族,以及內部加強中央和皇帝的權力?董仲舒的那一套注解,是「為君父及帝國辯護」,包括「天子受命於天,天下受命於天子」這類君權神授的思想、將君權父權王權共冶一爐的「君為臣綱,父為子綱,夫為妻綱」,也是在這個時期提出,並獲得政權推廣。也就是說,天下是一個的,而天將統治權授予天子,只有天能過問,實際上就是暗示皇帝的權力不受任何節制,那個授權過程是神秘的。
余英時說那是「制度性的儒家」,但我們不妨脫離「甚麼才是真正的儒家」,好去探究「實存的儒教」。這套關於帝國擴張和存在合法性的護教學,其實才是儒教綱常的核心。因為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婦和朋友,最終是一個一層一層往上臣服的金字塔,而金字塔的頂點必然是集「君、父」於一身的皇帝。而現代不是這樣講的,現代不是講神權,也不是講王權,而是講民權。政府的權力是否合法,在於被統治者是否同意。
「民國」已不承認儒教核心的政治護教學
彌爾 (J.S.Mill) 認為「政府的問題該由被統治者決定」,洛克 (Locke) 說政府和人民之間存在無形的契約,並沒有天經地義的統治關係。但儒教是說誰代表那個沉默的天,以及誰獲得之前那個代理人的權力(道統)。可以判定中國傳統在人類政治哲學的系譜中,並未進入現代,因為中國傳統認為,不管是憑事功 (戰爭) 還是德性 (個人品德或者行仁政),政權合法性 (道統) 的構成,主要都不是看人民,神秘的天和道統還是更重要。
人民是被想像成物,是被動接受統治的。「外聖內王」的觀念,是希望在不用建立實際組織力、社會肌理甚至民眾同意的情況下,以道德自律性建立一個超大而勉強團結的帝國。而位於帝國頂點的皇帝,也同樣是依靠道德自律,因而無法可治。民國的建國先賢要發起革命,建立「民國」,已經是不承認兩千年來儒教核心的政治護教學。
在關於中國道統的問題上,由國際關係緊張的北宋開始,就有了理論化的討論。例如《春秋》講「君子位居正,王者大一統」,在歐陽修開始被視為兩個系統,也就是說一個王朝是否「合法」,可以看「正」 (得位是否正,治理是否得當) 和「統」 (疆域是否夠大) 兩點。而孰輕孰重,儒生是現實主義的,他們多數認為,如果沒有正,那有統也是好的;但如果沒有「統」,有「正」也沒用。
所以一般儒生愛罵的秦,宋代學者多數是承認的,因為它滿足了宋人希望「吞併天下」、「天下太平」的心理需要;有時一些暴政,也認為是有合法性的,因為「雖不得其正,卒能合天下於一」,但說來說去,這都只是國土和極少數人(統治者)的道德修養問題,人民在帝國的宇宙中始終沒有位置。帝國和共和國的分別在於這裡。
馬英九對「大陸現狀」相當天真
而在當代競爭儒教大祭司地位的行為,自然是在爭奪這個不涉及人民意願的道統宇宙觀。我 (黨) 為甚麼有權統治?因為我是繼承了前代。那比起人民的支持來得重要。這是不是共和國的心態呢?當然就像以前的清帝國中也可以有共和主義者一樣,共和國之中也可以有帝國主義者。誰能代表中國,誰就有統治權,即使是暴政也可。
然後第二個問題是,馬英九提到中國最近「重視儒家」,那個究竟是甚麼儒家呢?他們流行的儒學,是「政治儒學」,來自中國學者蔣慶在1999年的一個學界宣言,後來成為《政治儒學——當代儒學的轉向、特質與發展》 。他將儒學分為心性儒學和政治儒學,前者只能解決個人問題,後者卻是用來建構社會關係,他一邊捧打港台那種試圖附合西方現代性的「心性儒學」,一邊提出中國要建立「具中國文化特色」的社會體制,並主張「中國人」應該揚棄對西方政治模式的追逐,「回到王道」。不知道馬英九贊揚的「中國重新重視儒家」,是否包括這種對現代性民主政治的揚棄?
更有趣的是,在政治儒學「天地人」兼「大一統」的視野中,並不會有民主的中華民國的位置,因為當代政治儒教的辯護對象,必然是中共擁有的中國,一個積極改變現狀的復興中的帝國。這恰恰是儒教要在中共中國在「新帝國主義年代」參上一腳的「政治指導轉向」,孔子學院用來做情報中心那些,膚淺地將儒教稀釋為「和諧,尊君」的那類,就更不用說了。將中國充滿政治圖謀的「儒家復興」說成改邪歸正,只能說馬前總統對儒教和「大陸現狀」相當天真?
孟子 奉祀官 在 馬英九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
今天(28日)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2563週年誕辰,也是教師節。清晨6時20分,我來到臺北市大龍街的孔廟園區,和內政部長李鴻源、教育部長蔣偉寧、行政院秘書長陳威仁、台北市長郝龍斌、副市長丁庭宇等首長,與奉祀官孔垂長伉儷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好朋友們,共聚一堂出席祭孔釋奠大典,象徵我們中華民族在過去幾千年中,對於儒學的尊重,以及對一代哲人的感念。
儒家哲學不但在中國主導了二千年思想及教育的發展,從日本、韓國、越南,到馬來西亞、新加坡、緬甸等地,也都看得到儒學的足跡,顯示孔子與儒家的深遠影響。
10年前我在臺北市長任內曾訪問日本東京「浴風會」老人安養院,我好奇的問,為何命名為「浴風會」?對方接待人員拿出一本日文的論語,翻到《論語先進篇》,向我解說「浴風會」名稱就是採自第25節:「莫春者,春服既成。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風乎舞雩,詠而歸。」這一段是孔子請諸弟子言志時,曾點(字子皙)的回答,曾點追求的是一種寧靜和樂的庶民生活,也是孔子最欣賞的答案。「浴風會」採用了「浴」、「風」二字作為會名,我覺得非常有意思,一個日本社會福利機構的名稱,竟然出自中國的《論語》,意境不凡,令人印象深刻,也可見儒學對東亞諸國影響之深。
孔孟之學也有生態保育觀念,非常進步。先說聯合國大會在1991年底通過禁止北太平洋使用流刺網(drift net)捕魚的決議案,因為流刺網的網大(方圓數十公里)目小(不到10公分),大部分的魚通過的時候都難逃被捕,有的甚至卡在網上動彈不得(所以叫做「刺網」)。由於大小通吃,極易造成漁源枯竭;這個道理,孟子在梁惠王篇早就講過了:「數罟不入洿池,魚鱉不可勝食也」(不要使用網目太細的攔河網(罟)捕魚,這樣魚鱉是吃不完的。)
孔孟之學在兩岸關係也都用得上。例如《孟子梁惠王篇》,齊宣王問「交鄰國有道乎?」孟子提到「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」、「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」,「以大事小者,樂天者也;以小事大者,畏天者也。樂天者,保天下;畏天者,保其國。」孟子講的諸侯相交之道,為了本國的利益,智者與仁者採取不同的態度,大的諸侯怎麼對待小的諸侯。這些道理,是我20年前在陸委會擔任副主委時規劃大陸政策很重要的參考。
我並不提倡「半部論語治天下」,那個時代早已過去了。但是這些古籍中確實還有不少「放諸四海皆準,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」的道理,現在還是可以用得上,我們也不必排斥。
今天也是一年一度的教師節,我也特別要向全國的老師們說聲「 教師節快樂」!
孟子 奉祀官 在 襲封三十二代衍聖公,第一代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 -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
二、茲以顏子嫡系裔孫為復聖奉祀官,曾子嫡系裔孫為宗勝奉祀官,孟子嫡系裔孫為亞聖奉祀官,均以簡任官待遇。此令。」 同年6月,孔德成離開曲阜,與復聖奉祀官顏世鏞、 ... ... <看更多>
孟子 奉祀官 在 大家認為奉祀官制度合理嗎? -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
孔子第七十七代孫孔德成曾任考試院長,由於長子孔維益早在民國七十八年去世,孔德成逝世後,由孔垂長繼任。 孔廟另從祀「四配」,分別是亞聖孟子、宗聖 ... ... <看更多>
孟子 奉祀官 在 [轉載] 祭孔後孟、曾子後代換裝趕上班- 看板gallantry 的推薦與評價
祭孔後 孟、曾子後代換裝趕上班
【聯合報╱記者郭安家/台北報導】 2011.09.29 05:23 am
https://udn.com/NEWS/NATIONAL/NAT2/6620067.shtml
相較於孔子嫡孫因擔任世襲的「奉祀官」向來備受矚目,孟子及曾子後代現在都是
尋常上班族或從商,將「先賢」的光榮與顯赫留在血液裡。
國府遷台後,孔子、孟子、曾子後代也輾轉來台,彼此相會,但尋不著顏回的後代,
三個家族在台互相提攜、照顧。兩岸冰融,許多民眾相繼到大陸「尋根」,但三家
族一直沒「回去」。
三年前,孔子第七十七代孫孔德成辭世,由於孔德成長子孔維益已於一九八九年去
世,後來由孔德成長孫孔垂長兩年前繼承孔廟奉祀官一職,當時年僅卅四歲、留學
澳洲的孔垂長還一度因為壓力大到「鬼剃頭」。
原本從商的孔垂長年初結束工作,並在五月成立「中華大成至聖先師協會」,八月
前往大陸山東曲阜祭祖、看孔林。雖然被形容成「型男」,顛覆外界對奉祀官的印
象,但孔垂長處事非常低調。昨早祭孔尾聲,台北市長郝龍斌邀孔垂長一同切福食,
他委婉拒絕。
相較於孔垂長全程參加祭孔,昨天孔廟家祭結束後,孟子第七十六代嫡孫孟令繼、
曾子第七十五代嫡孫曾慶泓立刻脫去祭祀服,背起包包或提著公事包,回復上班族
身分匆匆趕去上班。
孔廟孟子奉祀官是第七十五代傳人孟繁鈞、曾子奉祀官則是第七十四代傳人曾憲宗,
但兩人都年事已高,改由代理人孟令繼、曾慶泓出席。
卅三歲的孟令繼是PC Home「T 客邦」執行編輯,平時負責撰寫電腦專欄,或採訪大
台北地區生活趣聞。 個性同樣低調、害羞的他,面對各種問題,他只是不斷強調,
雖然身上流有「亞聖」孟子的血液,「我只是一個平凡的年輕人」。
曾慶泓今年五十一歲,一九八○年代赴美深造,返台沒多久後又到美國工作,現居
台灣,是嵿峰風險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,專門為保險公司精算成本、利潤,縱
橫國際商場。
【2011/09/29 聯合報】@ https://udn.com/
--
現在奉祀官只剩孔家一個,而且是榮譽無給職
不過看新聞說孔家多年前就婉拒支薪了
--
※ 發信站: 批踢踢實業坊(ptt.cc)
◆ From: 218.174.111.141
※ 編輯: neomozism 來自: 218.174.111.141 (10/26 07:53)
... <看更多>